据生命未来研究所官网,3月22日,生命未来研究所(Future of Life)向全社会发布了一封《暂停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的公开信,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实验室立即暂停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暂停时间至少为6个月。图灵奖得主Yoshua Bengio、马斯克、苹果联合创始人Steve Wozniak、Stability AI 创始人Emad Mostaque等知名科技大佬的签名位列其中,以及还有其他上千名行业领袖和AI专家已经签署公开信。公开信指出,只有当我们确信强大的AI系统的效果是积极的,其风险是可控的,才应该开发,并且应该加快开发强大的AI治理系统。人工智能实验室和独立专家应在暂停期间,共同制定和实施一套先进的人工智能设计和开发的共享安全协议,由独立的外部专家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公开信中也发出了一系列对人类灵魂的拷问:我们应该让机器在信息渠道中宣传不真实的信息吗?我们是否应该把所有的工作都自动化,包括那些有成就感的工作?我们是否应该开发非人类的大脑,使其最终超过人类数量,胜过人类的智慧,淘汰并取代人类?我们是否应该冒着失去对我们文明控制的风险?答案是明显的否定。只有当我们确信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效果是积极的,其风险是可控的,才应该开发。同时,这种信心必须得到验证,并随着系统的潜在影响的大小而加强。OpenAI最近关于人工智能的声明中指出,在开始训练未来的系统之前,可能必须得到独立的审查,对于最先进的努力,同意限制用于创建新模型的计算增长速度。我们同意,现在就该采取行动。当然,公开信也说明这并不意味着暂停一般的人工智能开发,只是从危险的竞赛中退后一步,限制不可预测的研究和开发。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开发应该重新聚焦于,使目前最先进和强大的系统更加准确、安全、可解释、透明、稳健、一致、值得信赖和忠诚。狂热的从业者,互联网思维与马太效应说实话,这一大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AI大模型的行业发展以及应用,并对国内AI大模型的火热现状表示担忧。很多人把AI大模型比作汽车、数码相机、个人电脑的发明。我觉得这种类比是不恰当的。大模型的发展与以往其他领域的创新不同,它影响的人类与信息的关系,以及很多底层生存逻辑,并且会对人类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产生进一步影响。我至今不太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所谓行业内的人,对AI大模型的热捧而欢呼雀跃,为AI即将革新各行各业而狂喜。后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对AI大模型热捧最高的基本是两类人。一类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知从业者(包括科学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等)。这些人往往都拥有海内外顶尖院校的高学历,大部分人都是社会中产及以上。同时,这些人往往都能比较自如的掌控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他们把AI大模型及应用看成是提升效率的跨时代利器。还有一类人是目前这波热度的投机者。从过去的区块链、web3、元宇宙能一直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可能都说不清什么是AI大模型。但他们能通过快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商机敏锐的把握能力迅速获利。通过账号注册。社群运营、内容生成、工具服务、项目咨询等手段,收割小白的韭菜。当然,国内也有许多大佬纷纷出来拉团队创业做AI大模型。先不说我们国家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多AI大模型。我所看到的是国内的AI大模型创业创新,大部分项目还是停留在互联网思维创业,即各种资源要素的堆砌,并通过快速迭代、大额融资、以及对行业同行人才的恶性抢夺,甚至并购整合的方式来完成快速迭代,拼速度,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试问OpenAI从事通用人工智能研究已经八年了,并且针对大模型的发布版本也迭代了数次。难道我们通过资源堆积以及并购整合,就能做出自己的AI大模型来?是我们太自信?还是AI大模型太没有技术壁垒?我想说互联网思维应用在AI大模型的创新创业上,可能不灵。具体针对创新要素的分析,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AIGC系列一】从创新要素剖析当下AI大模型应用的创新风口》科技洪流面前,普通人会受到更多的冲击最近在用ChatGPT,发觉很多普通人都会受到冲击。我得出一个结论,人工智能会让马太效应会加快。社会学的核心,就是残酷的马太效应,而AI大模型的到来,会加速这种效应。比方:过去老板招聘10个文员,每个月薪3000,10个就是3万。老板采用ChatGPT,解雇9个文员,只留一个用于修正最终打字结果,他每个月付给AI公司5000元使用费,这样月成本只需要8000元。我们可以看到的是:AI目前并没有能力完全取代部分工作岗位,而是提升了工作效率。但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劝说老板不解雇那9个员工吗?被解雇的9个员工,有的进工厂,有的摆摊儿,进厂的工人多了,薪资就会下降。摆摊的人多了,摆摊就不好赚钱,失业的人多了,整体社会就会内卷。而财富最终会从底层不断向上流动,最终赚钱的不一定是做AI的码农,而是背后的股东和高管、以及部分股票持有者。而部分码农,会自己把自己革命掉。以上的例子只是文员,实际上很多类似的工作,包括程序员、自媒体、网文写手等重复性工作岗位。然而这次AIGC与GPT的热潮,蹊跷的地方还在于,除了许多重复性的劳动外,还有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内容生成类工作的脑力工作同样受到冲击。未来的作家、设计师、画家会不会大量失业?艺术从业者、作曲家、设计师、码农会不会大量失业?目前有这个趋势。有些脑子不清醒的人,总是喜欢举汽车和马车的例子,这些人以为自己是开汽车的?不一定,说不定他们其实是个马车夫。不要高看了自己的所谓的“创造力”,小看了别人的“创造力”。在AI面前,这个世界上具备创造力的工作没那么多,你想的出来别人就想不出来?无非是又一轮内卷。AI大模型时代,科技的狂奔不能缺少人文反思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造就了信息大爆炸。而AI大模型将使得多模态的数据生成变得异常容易。那么这些海量的数据谁来消费?答案是人类。随着AI生成应用的日渐成熟,各种生成的文本,视频,图片信息量会进一步下降,生成内容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还会演变成信息垃圾。AI大模型的出现会加剧底层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也就是相当于加强版的操作系统。人类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也会进一步退化。控制不好的话,最终会沦为机器的奴隶。这个节点到来后,无论是行业精英还是普通人,也都难独善其身。手机、微信、抖音这些就像精神鸦片一样,控制着每个人的生活、思维。(举例:抖音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十个亿,其中日活用户高达八个亿)在此,我也想向所有行业同行呼吁:科技狂奔的同时,请也多多反思人文。AI大模型跑的再快,也不要在热浪中丢失灵魂。本期分享来自智汇港湾孵化器Alpha Bay北京负责人 / 投资总监 / 孵化导师刘玮玮老师 – PROFILE – 前星河互联投资合伙人
前京东智能战略投资总监北航集成电路工程硕士中关村前沿科技大赛评审专家十余年大企业产业技术经验专注于半导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投资孵化- END -来源 | 刘玮玮的创投手记智汇港湾孵化器AlphaBay由金地集团全额投资建设,专注于泛人工智能及生物医药领域早期项目团队的投资、孵化。全力引进国际具有前瞻性、突破性及原创性的技术和产品,构建境内外协调互动的创新创业模式,融合国际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打造优化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发展平台,支持科技创新项目在国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