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克服恐惧,做出更正确的判断。这是年初解惑的第二篇推送。今天,我们和@眼科医生陶勇 、知乎十年新知答主@极萨学院冷哲 一起聊聊AI和大流行。
2022年,依托科研成果,陶勇和同事推动朝阳医院眼科在当年发布的2021年全国医院学科STEM眼科学榜单排名中排名前进了30名,位列第13,他还给自己做了一个AI数字分身,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科普视频制作。
知乎答主@眼科医生陶勇Q-北京青年周刊A-陶勇 Q Q
Q Q Q Q 2023年,我希望我们科研团队的工程化外泌体和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研究可以更上一个台阶;希望我们研发的干眼症MMP9检测试剂早日上市;希望光盲计划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筛查公益项目可以帮到更多省市的更多人;希望其他项目也都稳步推进。冷哲是华大基因旗下科普教育平台爱博物联合创始人、科普作家。过去一年,冷哲从专业角度谈论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对2023,他也给出自己的判断。
知乎答主@极萨学院冷哲知乎科学盐究员、知乎十年新知答主Q-北京青年周刊A-冷哲 Q 之前AI已经在生物信息学等一些生物学领域开始有一些应用,但过去一年的应用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预测蛋白质结构,到高通量分子药物的筛选,再到预测病毒的突变趋势以及现在竟然开始使用自然语言的AI模型来理解基因以及氨基酸编码的意义,这些都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命科学背后往往充满了海量的数据以及纷杂的变化,AI的大规模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在这种海量的数据和变化中摸索到其中的关键因素,寻找其中潜在的规律。 Q 很多病毒感染都是自限性疾病,比如感冒,甚至这里还包括了新冠病毒。自限性疾病的意思是说,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不过那可能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像新冠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还会造成这么多的死亡病例呢?这里边通常有几种情况,比如你的身体机能受损,本身患有很多基础疾病,你的身体很难经得起一场免疫系统与病毒的战斗了。另一种情况就是,免疫系统在与病毒的战斗中受到一些特定的刺激,杀疯了,从攻击病毒变成了无差别攻击,甚至攻击身体的正常细胞,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炎症风暴。所以有了开头的那句话:病毒往往不会杀死你,杀死你的很有可能是你自己。
Q 比如像过去3年中发生的新冠病毒大流行,在今年仍然还会持续,前段时间世卫组织的会议也讨论了,当下还不能给大流行降级也是这个原因。那么从更广义的大流行角度来说,我们过去100年间甚至还没有摆脱1918大流感的大流行,所以新冠的大流行也很难轻易的中止。但随着病毒的变化,以及疫苗的广泛接种和相应药物的普及,大流行对我们的威胁也是越来越低了,虽然现在每天还有很多人因为感染而失去生命,但比起3年前的情况确实好了很多,我们现在可以用更加从容的态度来面对这个病毒,但仍不可以放松警惕,依然需要时刻监控病毒的变异趋势,以防新的变异毒株的反扑。 Q 趋同进化本来指的是两种或多种在基因层面关系较远的物种,由于生活环境的类似,或者是在同一环境,演化出了一些相似的结构或特征,但新冠病毒在全球的流行变异中,也展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趋同进化的趋势。趋同进化对于全球分布的毒株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小的概率,但病毒为了逃逸人体的免疫压力,在突变的位点上展现出了很强的集中性,这也说明这些位点起到的免疫作用很强,给病毒非常大的免疫压力,导致全球不同地区的病毒在变异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相同的变异位点。而通过对这些可能的变异位点的预测,我们就有能力预测病毒的变异趋势,可以提早做出预警,以及开发药物和疫苗。曹云龙团队所做的工作正是在这个领域,这也是他被nature评为年度十大人物——新冠预测者的原因。 Q 而分享知识,则是给更多人来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底气,在分享的过程中也是很痛苦的过程,因为需要把很复杂的知识吗,通过非常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还需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这点其实很难。但在收到读者的反馈,当大家告诉我看懂了,或者说通过我分享的知识,解决了他们当下所遇到的困难的时候,确实是充满了快乐的。所以我更喜欢那种用我的知识,去帮助到别人的充实的回馈感。 Q 我希望在2023年的时候,能多出去走一走,这几年的疫情限制了大家的出行,今年想多带着孩子四处走走,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READ MORE
岁末年初,知乎借专题节目「2023 洞见对谈」,邀请平台上7 位答主围绕气候、经济、人工智能、天文、病毒、智慧医疗、心理七大主题,开启了一场关于「明天」的演讲。这些话题在知乎平台上共有 1800 个相关提问、超过 10000 个回答,收获了近十万网友的共同关注和1.5亿的浏览,其中或许有你关注的真问题。
文 编辑 韩哈哈资料提供 知乎黄觉:深刻的,还是一晃而过的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2022年2月15日 文牧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