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了一篇在量化公司交易员的一些对量化的阐述。
突然想到了自己学交易的的早期阶段,那么就讲讲经历和理解。
因为大学时期,我并没有什么投资的钱,但热爱交易的我,只能去应聘一种职业叫美股交易员。
这行的启蒙是一位在华尔街的操盘手带回中国的,叫高山。
简单的说就是把人培养得像机器一样。然后稳定获利。那么还有一本书也是个华尔街的交易佬所写,操盘华尔街。
这段经历是个非常好的启蒙,包括现在国内流行的T0工厂或者公司都是照搬其模式。
我所在的公司是个加拿大的小券商,公司除了在我们这,在其加拿大也有分部,那边也请了很多华人交易员,公司老板是程序员出身,交流培训还是用的SKYPE,每个人都有一个英文名。那时候整个A股还没有所谓的高频量化,我们公司其量化策略在某一年获取了2Y美元的骄人战绩(08年以前)
那时候应聘比较好玩,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开放性,公司并不在乎我们学历,并且只要在校的大学生,第一天去面试已经到达凌晨,给我们做了很多题(几乎全是数学题和逻辑题),然后比较心系扑克玩的怎么样,游戏打的好不好。
后来老李的逻辑性,和对简单事物规律发展的研究体系少不了这些经历,为什么老李对市场的拆解和对策略研究和别人不一样,因为早在0几年老李还是个大一大二学生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多因子!
虽然我们是个培养交易员的公司,因为公司老板还是挺有实力的,所以每天给我们亏损的上限是同行内极高的,你上岗第一天每天可以亏200美金左右,当然有时候亏的更高。老板希望每个交易员可以在高频后发现一些规律,反馈到总部,他们来做交易模型。
我记得我最有成就的一个有趣的小策略,(如果你是做策略的你的亏损额度公司会安排)。后期我做了个比较有趣的策略(可以说现在的量化公司国内还没有开发研究此对冲策略的,我写下来估计又给A股市场可能带来新的发展了。想当年16年前的时候,大家看到现在的昨曾涨停,昨日涨停老李自己就把表格制造共享在了互联网上,当时确实有国内顶尖的金融科技公司猎头猎过老李做投顾产品设计,也许后来有程序员把指数开发出来后拿了巨额奖金,也应该来感谢下老李提供的思路吧)
我把多头排列的选出40只股票,空头排列的选出40只股票,在盘前和开盘竞价阶段,同时买入。因为老李本来就是金融专业,实盘经历也多,对应着自己所学概率论,平均每隔5-10分钟,假如市场是空头行情,那么老李认为下个5-10分钟,延续空头行情的概率略大于多头。那么在这个组合里,多头组合具有劣势因子。我会卖掉多头组合里某个序列2只票,而空头只卖掉某序列1只(里面用到了去除多头组合里涨的最好的和跌的最多的,就是理智取分法,因为最极端的具有很强的趋势性他逆势的概率更大。所以在非情绪端,去做序列),留下一点点空头敞口。每隔几分钟做一次类似的处理,直到当天完全清仓。
当然以上策略只是一个小插曲,也代表了量化对冲交易,他是纯模型的概率,只是开发人的底层思维的展现,他具有助涨助跌性,为什么呢???等于在这个策略下,每一次空头行情端,我会选择去减掉教多的多头持仓,我也相信,绝大多数的量化策略,都是动量交易,趋势跟踪为主,那么在庞大的市场上助长助跌就非常明显了。当然更严谨的策略开发和参数校对,肯定更复杂。。。。但老李这个底层量化策略,应该是至今还没有干的。而且老李在15年前就开始干了。。有心的量化公司看到老李的贴,估计就上面几段话就可以受到一些新的启发,在现在量化底层同质化的市场,是不是感觉又有新东西可以研发了?!
————————————————————
还是话回正题,虽然老李也许擅长搞策略开发与研究,但事实上,老李更喜欢的是独立交易,哪怕交易能力算是弱项。那么老李是传统的学的大单突破(爆大单),还有一部分交易员学的刷单。。那时候美股市场很多毛票,比如F(福特汽车),C(富国银行)等等。在里面赚取1分钱的差价,其实和做打板有点像,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在一个单子快爆完的时候立刻填上去抢位置。
当然这于量化无关了,跟量化有关的是在公司有一批人是做特殊手法(暗盘),所谓的暗盘,美股市场和A股市场不一样,并不一定报价通吃,他有很多交易通道商,不同的通道商费用不一样,有的通道并不能吃别的通道商的价格,有的可以通吃,甚至还有返费通道(成交可以赚手续费)。不过老李一般用最贵的通道,通吃所有我记得叫BATS,老李天生就是想做就干,不计较成本。
那么来说很多通道很有意思叫暗盘,所谓的暗盘就是挂单不显示,或者默认显示1,就是你在L2的报价里,美股你可以看到每个通道商在不同价位的报价,但是暗盘可以不显示或者显示1,仅有一手。
在交易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上面报价只有1手,但无论买盘10手还是100手价位就是打不穿,那么就是遇见暗盘了。大量的暗盘只存在最大的可能就是(程序单,也就是量化交易,那时候业内的名词叫黑盒子)
直到后来TWAP,VWAP才传导到国内,那么公司最赚钱的一批人并不是做技术的,而是做暗盘的,也就是赚程序的钱。
所有的程序都是在执行计算机的交易模型,在高盛,大摩,等等这样的公司,很早就启动了算法交易,甚至现在国内的公募也开始大量的使用,如果你用L2你会发现现在很多很多很多票里面经常出现(大量1手2手3手的反复挂撤单),甚至很多小票都有,这就是这几年大量量化交易的表现。
我们先还是来说当年我们如何赚量化盘的钱,首先通过一些小资金的打单,去找一些小票(大票博弈太深),去测试哪里有程序单,也会有些主动性的扫盘的程序,一般都用C单(暗盘扫货),目的就是不让你自己他买了多少,或者挂了多少。
第一种策略,找寻有量化托底的个股,简单的说一只成交量很小的股票,进入了某个公司的股票池,但是因为量太少,他策略不是扫货策略(扫也扫不到多少),于是他会在买1,挂暗盘。在价格波动的同时,我们也用暗盘去测试,他是不是在拖股价需要货。
简单的说他的策略可能是今天需要买1000万,但很少主动扫货,一个股票10块,如果到了10.01,这个单子就顶在了10.01,如果在10.02他就去了02,简单点就是说也许他的机器首先今天要买1000万的资金,主要是放那么里给空头砸,在10.01到10.1他都要,这就好办了,我们自己去扫价格,每次去砸一下发现还在,继续往上扫,然后某个价位他不跟了,那么开始慢慢出货。当然去找这些量化单,是有手法的,包括去拉升去测试都是有手法的。
第二种策略,有些程序单,他是急着要货,主动扫盘的,他会以C单的形式,比如上面有一个大的挂单,他会自己去扫,那么你就主动性的跟着他拿货,后来我们找到技巧,他用什么通道,我们也得用一样的,他用什么单,我们也得用什么单,这样机器会认为你是自己人,为什么程序会这样,我们也不理解。
当然以上谈的只是利用程序的一种,还有很多利用量化盘赚钱的策略,比如说以前收集了一大堆数据(我们的服务器是很贵的当时),发现今天大量的程序盘是空头,逻辑猜想,今天一整天行情里,超级大资金(量化)是主多(美国的日交易里面机器人比重比A股多的多),他们可能在一天的行情里,没有完成他们的目标,那么最后几分钟他们会有集中扫货行为,那么我们在最后的2 3分钟开多单,竞价平仓,赌概率(这个策略哪怕在前两年都非常吃香,我身边还有很多活跃在美股市场的交易员就做尾盘竞价年收入过千万。(不过后来国内研究这组数据的公司关闭的数据源,大家买不到了,估计羊毛割狠了,要不就是中美汇率关系导致数据服务的量化公司不再提供这种量化数据源) (在前几年的A股纳入某指数的时候有数个交易日,最后竞价出现了外资抢筹或者砸盘的行为,也是同理),只是我们每天都在干这个活去赚取一些羊毛。
——————————————————-
所以中国的量化到现在无非还是在复制模仿华尔街数十年前的一些东西,交易策略也无非动量跟踪,对冲阿尔法,只是因子算法对市场的砌和与改变,我今天写出老李十几年前怎么看待美股的量化市场,怎么去做策略做交易,也不写太深,只是给他们对神秘量化认知的一个科普。
量化交易有非常非常多的种类,但最终记住,他只是执行策略的本质,虽然也有反趋势跟踪,但绝大多数,都是对势的理解执行比人更坚决。
所以量化背不了市场涨跌的锅,他只是市场博弈的一份子,也许他只是在赚市场情绪的钱,他只是加速了短期的助长助跌性。甚至你自己都能去猜测这些资金的底层,做一些割量化盘羊毛的策略。而且量化时代的到来,趋势性会更完整更坚决。只是转势的时候也会更完整更坚决。
最终决定交易胜败的并不是你的对手盘,而是你自己的策略,我反道觉得量化交易的份额做大,对好的盘手更容易去理解跟随市场的趋势!
今天就讲到这吧,说说数十年前的经历,也是比较感慨了!
——————
最后
写的这一段东西估计很多人看不明白所以经验是最好的导师,经历过了才有了认知。所以老李一直强调,任何模式都靠的底层逻辑,同样的战法,到了不同人手里结果可能截然相反,特别是短线交易每个模式的有效性是你自己对其交易的理解深度同样是打突破,有的人稳定盈利,有的人亏损累累错的不是战法,而是你经验多了,知道哪些是真突破,风险多大,哪些是假的,风险巨大打板也好,低接也好,并不是什么模式致胜,致胜的是你大量交易经历对模式本身的认知!前几天直播,问我,怎么不走弯路,交易上你不走弯路?怎么知道何为正路?